5月12-16日,“金轮·棉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调研全国行”调研组走进东北三省。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景慎全,金轮针布(江苏)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武、总经理助理童卓睿一行走访了沈阳、四平、白城、长春、佳木斯等地,了解企业当前生产运营情况,交流行业高质量发展观点。
东北地区棉纺基本情况
东北,作为我国曾经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在很长的岁月中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纺织工业的辉煌。改革开放后,受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吸引,大量资金和人才南下,加上设备老化、成本偏高、产品竞争力不足等问题,东北棉纺织业逐渐衰落。目前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棉纺产能均在10万至20万锭之间,企业单体几乎都在五万锭以下,三省总产能不超过50万锭。
虽然东北地区服装及袜业产业发展较好,但出于价格和品类多样性考虑,当地下游企业使用的纱线、面料仍以外地为主。当地纺纱企业产品主要销往东部沿海地区,产品以化纤类混纺纱为主,东北地区棉纺企业几乎不再使用棉花原料。
企业原料和市场均在东部沿海地区,运输成本相对较高;另外东北地区企业冬季采暖支出也是很大一块成本。当地电费0.75元/度左右,多数企业设备较为老旧,万锭用工在50人上下,工人工资4000-5000元/月,工资在企业所在地普遍属于中上水平,但招工也十分困难,且员工老龄化严重。
坚守与突破
面临诸多挑战,东北地区棉纺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新发展路径。沈阳新区弘曲棉纺织有限公司一方面积极走出去在四川建厂,依靠当地能源和人工成本优势,逐步扩大产能,依靠规模优势,目前已发展为国内缝纫线知名企业;坚守在沈阳的产能积极研发化纤混纺新品种,并延伸产业链发展印染板块,努力为东北地区下游企业做好产品配套,共同发展。
四平市兴大纺织有限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每年都会对设备进行技改和更新,设备升级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明显提升,企业产品销售情况良好;长春东方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调整产品结构,目前主要产品为化纤色纺纱,产品主要销往浙江和辽阳地区;吉林四季盛宝纺织有限公司和佳木斯伊佳纺织有限公司采取工贸一体经营模式,生产基地在东北,企业销售贸易板块在浙江,这种模式注重资源整合,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附加值,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走访过程中,调研企业均对金轮针布在东北地区的坚持与服务表示认可,赞扬金轮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周到的产品服务,帮助当地企业坚持走高质量梳理的道路,不少企业几十年来坚持使用金轮,也是基于对金轮的高度认可。
金轮针布感谢了广大客户对金轮产品的认可,出于梳理器材领头羊的行业责任感和国企担当,金轮针布始终不忘使命,有纺纱的地方,就一定有金轮针布。金轮针布也表示将继续立足客户需求,服务每一位客户,与客户共同进步,共同推动中国棉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